一、微格教学实施情况
(一)场所保障:基础运行平稳有序
微格教室实训场所在9月实现全面开放,整体运行稳定,设备故障率维持在较低水平。管理人员确保教学多媒体设备的正常运行,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的硬件与环境支持。
(二)课程推进:教学流程顺畅执行
微格教学课程按照微格教学实验项目计划表(既定教学计划与进度表)稳步推进。各教学班级均能按照规定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块进行微格教学训练。教师能够有效组织课堂,确保了从理论讲解到实践演练的完整教学链条,整体教学秩序井然。

(三)教师引导:训练要求明确清晰
9月教学期间,教师在课程实施前清晰阐述本次微格训练的具体目标、技能要点及评价标准等;注重并多次强调微格实训操作规范、设备使用安全以及维持教学场所清洁卫生等细节问题。音乐、数学、生物、英语等专业均有课前或课后的案例分析与总结环节,便于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。


二、存在问题及不足
(一)环境维护:卫生安全意识有待加强
部分微格教室在使用后未能得到及时、彻底的清扫,存在桌面遗留废纸、地面有杂物、垃圾等现象。个别学生将食物、饮料带入教学区域,不仅产生垃圾,也影响整体教学与学习的氛围环境。此外,少部分学生个人训练结束之后未及时关多媒体设备或门窗等,不利于节约能源、保护设备,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。

(二)课堂纪律:行为规范执行存在短板
在教学过程中,少部分学生出现了迟到、早退现象,影响了小组活动的启动与整体训练节奏。此外,在非本人讲授或小组评议时段,个别学生存在使用手机从事与课堂无关活动的行为,注意力不集中,未能充分利用集中学习、观摩训练的时间。这表明学生在教学行为规范的自我约束方面仍需提升。


(三)职业形象:教师仪容教态尚需锤炼
部分学生在进行模拟授课时,着装过于休闲随意,未能展现出教师应有的庄重与得体。在教姿教态方面,部分学生存在紧张、小动作多、与配课学生互动交流不自然、眼神交流不足、语音语调平淡缺乏变化等问题。这表明学生在对教师职业形象的理解、教学基本功中的“外在表现力”等方面需要系统性、持续性地专项训练与强化。

(四)课前准备:多方协调准备不足
少部分师生习惯于“踩点”进入教室,未能提前到达相应微格教室进行设备调试、课件拷贝、环境熟悉等准备工作,导致上课初期场面较忙乱,挤占了有效的教学时间。此外,偶尔出现因人数较多、课程临时调整等原因导致协调教室出现使用冲突,在教室资源的统筹协调与信息同步机制上存在优化空间,影响了教学效率。
三、改进措施
(一)强化实验室精细化管理
第一,持续强调微格教室卫生标准与使用守则,实行“谁使用,谁负责”的卫生责任制,课后由各小组清扫本教室、检查门窗设备等,并经管理员检查后再离开。第二,严禁将食物及有色饮料带入教学区,设立醒目提示牌。第三,组建微格教室监督与巡逻小组,定期检查微格教学实施及环境卫生等情况,保障微格教学实施成效与质量。
(二)优化教学管理与协调机制
根据教师课程安排及学生人数等情况,课前提前协调安排好适用的教室,避免课程冲突,影响正常上课流程。持续提醒师生须提前10分钟到达微格教室进行教学准备,并将此纳入教学常规检查。优化课程设计,在实验项目上,可考虑将“教师职业形象与礼仪”、“课堂管理规范”等内容融入教学环节,从源头上加强引导。
(三)规范学生行为与加强引导
将微格教学中的出勤、课前准备、课堂表现、设备使用及课后总结等情况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,加大纪律约束力。建议教师在评议环节加强对学生仪容仪表、语言语态、师生互动等方面的针对性点评与指导,帮助学生认识不足,明确改进方向。
(四)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
建议教师在微格教学过程中系统引入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分析等前沿信息技术,全面优化教学流程与评价机制,如可采用AI智能评价工具对学生的教案设计、课堂模拟视频等内容进行自动化分析与评估。倡导学生合理运用AI进行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、教学设计方案的迭代优化等,增强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。